「諸法無我」與「如來藏我」的比較

Tramadol Order Overnight  

watch 撰稿人:德福

see  

follow 「諸法無我」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論;「如來藏我」是後期大乘佛教的主流思想。在印度,這兩種學說,從「無」到「有」、從「性空」到「真常」,期間經歷約一千年之久,令佛教思想隨著不同的時代發生流變。究竟是「有我」,還是「無我」呢?如果有我,便不能與用作印證佛法準繩的「三法印」契合。如果無我,則為何後期又展開了「如來藏我」的實在論?以上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真的存有疑問。其實,這就是因為我們對於佛教教理不曾作出深入的分析了解,亦未曾認真做過體驗功夫,因此便對佛法的真理把握不住。為使對於佛學上所講的「有我」及「無我」學說建立起一個清晰而有條理的觀念,本文嘗試從下列三方面將「諸法無我」和「如來藏我」作一個比較:第一‧思想淵源及產生背景;第二‧內容及特色;第三‧價值觀及影響性。

follow 在未討論第一點之前,我們還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我」?現在僅就「我」這個名詞來分析一下它的內涵,它必須是永恆的、不變的、獨一無二的和自主的。所以「我」是指一個獨立不變的實自體。明白了「我」這基本觀念後,我們便要看看原始佛教「無我」思想是怎樣產生的。「無我」思想,在我的理解中,並沒有學說淵源,它是在佛教時代才提出來的,並不像「無常」和「苦」等理論,早在佛教之前已被提及。它是佛陀正覺的真理。「無我」,主要從「去我執」的角度解說,是為了糾正當時的人思想上的迷執。換句話說,釋尊的「無我論」,其實是針對當時思想界的「有我論」。印度古代婆羅門教盛行,其教典四吠陀成了當代思想的淵源。及後東方奧義書勃興,與婆羅門階級相抗。在奧義書裏,宇宙的本源稱為「梵」,個人生命的主體就是「我」;解脫是要體證「自我」與「大梵」的結合,於是便高舉著「梵我一體論」的旗幟。這個「我」是常住不變的、妙樂的,而梵界被視為最高的歸宿處。釋尊為了破除這些迷執,便提出「無我」的觀念。

source link 反觀「如來藏我」思想,雖是後期大乘佛教的主流,其實是淵源於印度神教的神學的。但不容否認,在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的某些思想,如佛功德、如來身等,啟發了後期的如來藏說,這是由於「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而開展出來的。至於「如來藏說」之產生,是有其背景的。因為佛陀「無我」的思想,不是一般人所容易信受。當時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我,誰在作業、受報呢?佛陀為了要隨順眾生的心境,使其接受佛法、次第引導,因此說如來藏,這實在是為了「斷愚夫畏無我句」、「開引計我諸外道」的方便而說的。

https://cctrocadero.com/Tramadol-Order-Uk 就內容方面而言,「諸法無我」是三法印裡面第二個法印,可分「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是說有情的個體生命,是五蘊和合而成,並無實體;「法無我」是說一切精神、物質的現象,都由因緣和合而成,亦沒有實在自體。「諸法無我」理論的特色是「緣起性空」。正因為「我」是因緣和合的假像,沒有獨立自體,所以是空無自性。由於我們有妄見執著,以眾緣所生的五蘊身心為生命。「無我」提示我們身心是眾緣所生的,生命隨時都有變化,所以我們的人生是不圓滿的,這個世界是缺陷的。的而且確,一般人,我執太重,處處以我為中心,種種我見、我慢、我愛、我痴執著不放,如影隨形的困擾著我們,使我們無法解脫。因此,「無我」的特色是要我們明白「我」之過患,從而悟入「無我」的解脫境界。所以,依三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法則,說明生死輪迴及涅槃解脫,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特色。

watch 至於「如來藏」,很多人解說為「我」。因為如來藏說有「我」的特性。大般涅槃經卷七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因此,「如來藏我」被視為與外道神我並無分別。究竟這論調對不對呢?茲就「如來藏」的內容及特色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go here 第一‧如來藏說,著重於如來的大般涅槃、常樂我淨,從如來常住說到一切眾生本具如來。如楞伽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寶性論說:「佛法身遍滿,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眾生,常具如來藏」。這很清楚說明眾生本具如來的德相。因此他們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go to link 第二‧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這是在勝鬘經裏所提出的。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亦依如來藏證得涅槃。這即是說,雜染和清淨二因,都是依如來藏的。究竟什麼是如來藏的清淨因呢?清淨因,指空性,即是心性上所具足的無漏清淨功德。因此如來藏為一切清淨法的根本,依之而建立空不空如來藏。至於雜染因,即有漏煩惱習氣,但這煩惱習氣,並非是如來藏所有,而是寄附在如來藏的,這就是所謂「客塵煩惱」。因此依如來藏,一切生死涅槃問題都得安立。

Buy Alprazolam Online 第三‧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清淨周遍的。周遍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或是無在無不在。在如來藏說流傳中,眾生身中有清淨如來藏,與「心性本淨,客塵所染」說,有相似的意義,所以「心性本淨」成為如來藏學說的重要內容。

https://kidsdentalstudio.org/9ojeqd427 第四‧如來藏不同外道之我,所以說「無我之藏」、「離於我論」。印度宗教將「我」解說為生命的本體,與如來藏為生死涅槃所依,極為相似。其實,表面看來,如來藏雖與印度宗教的「我」相似,而實質上,是有所不同的。在楞伽經裏,如來解答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說如來藏已,如來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如來藏即是一切法性空、法無我性的異名。釋尊為了化度一般執常執我的眾生,使其信受佛法,因此方便說如來藏。所以,如果我們深切了解如來藏的真義,便不會把它當作外道的邪我。其實,如來藏與佛法的真如、法性、空性、法無我性,應該是一致的。

https://cosmosstlucia.com/action/honiwebyj/ 最後,我們看看「諸法無我」與「如來藏我」的價值觀及影響性。就「諸法無我」論而言,印度思想界激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佛陀很清楚闡明要否定了這個「我」,才可以徹底剷除貪瞋癡。事實上,佛法「無我」的觀念並不容易掌握,不管你學佛學了多少年,有多大的成就,只要五蘊之身還在,「我」的觀念很難去掉。惟有破盡「人我見、法我見」,及證悟到「諸法無我」與「空性」相應,於定、慧力有所成就之後。再依著菩薩道的六度萬行去做,積累功德,淡化自私心,用般若正見觀照,才能達到與法界合而為一的無我境界。「諸法無我」的思想,為後來大乘三系中之「性空系」奠下了深厚的根基。另一方面而言,有了「無我論」與「有我論」的對立因素,才成為產生中觀思想的背景。

https://perspectivasbrasil.com/2025/07/31/tramadol-online-next-day-delivery 至於「如來藏我」的學說,發展到後期便成為真常系的主流思想。如來藏說的經論,則可說是祕密佛教的先聲。因闡明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在修行上,不需外求,祇要依著自身的如來性,努力精進便能實現,可見成佛並不難,大有鼓勵人心的作用。這在宗教的實踐精神上,有著高度的價值。而這學說,傳入中國後,便成了佛教的核心教義。印順導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書裏說:「離開如來藏便不能顯示佛法的深廣圓妙」。太虛大師說,如來藏佛性,是大乘不共小乘的特質。佛教所講的業、輪迴、性空、緣起,都是小乘所共有的。唯有如來藏學說,是小乘所沒有的大乘特義。中國大乘八宗之天臺、賢首及禪宗,對如來藏特別重視。可見如來藏學說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性,極為深遠。

http://team-els.com/wp-json/wp/v2/job-listings/13621 總括而言,「諸法無我」是釋尊為了破除一般人的妄執而宣說的,是佛法的「最甚深處」,亦是究竟了義的。至於富有「真我論」色彩的如來藏說,是為了「開引計我外道」和「畏無我」的眾生而說,亦有其獨到的立場。雖然屬於不究竟、不了義的學說,但其目的在化度眾生,使他們信受佛法,這就是佛說如來藏的意趣了。

參考書籍:

follow url  

enter site 一、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印順導師﹞

Buy Cheap Diazepam 二、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導師﹞

Tramadol Order Cod 三、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導師﹞

follow 四、 絕對與圓融 ﹝霍韜晦﹞

Tramadol Online Order Cheap 五、 大乘佛教的問題研究 ﹝張曼濤編﹞

source 六、 佛教根本問題研究(一) ﹝張曼濤編﹞